警惕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言论陷阱
2024-10-27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均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相互交换■■、取长补短■,

  

警惕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言论陷阱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均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相互交换■◆★■◆◆、取长补短■★◆,最终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历经多年发展■★,最终生产出使全球受益和青睐的产品,通过公平竞争在全球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当之无愧。

  鼓噪“中国产能过剩论”,暴露出美西方在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双标★◆◆◆■■”面目■★■。从数量看,截至2023年,被美西方批评为■◆★◆★★“泛滥★■◆★”的“新三样”仅占2023年中国出口总额的4.5%,中国制造商在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仅占8◆◆.2%的市场份额,且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仅占本国汽车出口总量的25%左右。德国生产的汽车80%都销往国外,因此成为所谓的■★“汽车强国■★◆★◆”。美国的芯片特别是高端芯片,也有80%用于出口,更不必提大量出口的猪肉和农产品。从价格看,比亚迪等品牌的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售价几乎两倍于国内,大众等品牌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售价也远低于其在欧洲市场上的售价★■◆★。可见,中国品牌以及外国品牌在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其竞争优势是由全球市场需求结构和中国产业链优势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是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从财政补贴看■★,根据《通胀削减法》,美国将提供高达3690亿美元补贴,以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的生产和投资,而配备来自中国、俄罗斯或伊朗部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则无法享受这一政策。欧洲多国也从公司税收到个人购置等方面普遍对电动汽车产业实施补贴措施◆◆★★。此外■■★■★,美国政府2022年通过的芯片法案拟拨出高达390亿美元的直接补贴◆★■,以及价值750亿美元的特别贷款和贷款担保,以支持或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妄称中国补贴造成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却加大对本国有关产业的补贴力度,美国的做法是典型的“双标★◆◆◆★”。

  近期,一些美方人士持续宣扬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在刚刚结束不久的访华行程中,大谈所谓“产能过剩”★■★◆■,认为中国在电动汽车、锂电池等领域的巨大产能,对美国企业利益构成挑战。[详细]

  强劲复苏、稳步增长、质量提升,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这样的发展成果,由每一个奋进的中国人创造,也惠及全体人民。[详细]

  总之,在新能源技术进步推动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新能源产能合作和交流日益密切,绝大部分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诉求也愈发强烈。美西方需尽早摒弃霸权思维,放下保护主义★★■◆■■,坚持公平竞争,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创新与合作,作出符合各方利益的理性政策选择。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受益于发展优质产能。各国唯有协作,才能构建真正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经贸合作环境■◆,塑造更加密切深入的互联互通网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从全球范围看,优质的新能源产能非但不过剩,反而严重不足。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而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当前全球新能源产能非但没有“过剩”,反而远远无法满足全球市场,各国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我国高性价比产品的出口一直颇受海外市场青睐,其中,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更因兼具高科技与绿色的特质,顺应了全球消费者对环保和高效能源的需求◆★■★,应当被视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利好。

  近日,在西方舆论场上掀起一番关于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论调,将中国向全世界提供物美价廉产品的行为污蔑为在海外倾销、扰乱全球价格和扭曲市场,并耸人听闻地抛出■★★“中国新能源‘过剩产能★★’正威胁其他国家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的谬论◆◆★■。这一说法不符合经济常识和客观事实■◆★◆◆■,实际是对中国新能源产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托词。这种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言论★★★■■◆,掩盖的是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的祸心,旨在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

  事实上,当下美西方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身的新能源企业竞争力与效率不足。中国之所以能成功输出“新三样”◆■,形成一批契合“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求的产业集群布局◆★★■★■,离不开中国制造业数十年来的积累与创新发展。中国体量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丰富多样的用车环境,也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迭代升级提供了肥沃土壤◆★。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技术持续迭代创新■◆■、产供链体系完整◆◆、产业高度聚集以及市场充分竞争的自然结果■■★★◆,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体现,绝非过剩产能的输出,也绝非依靠补贴才取得的市场竞争优势◆◆■★。美方强行实施保护主义,定会扭曲市场关系,必将毫无成效且会付出高昂代价■★■■★。美国对中国已经具备产业优势的锂电池等行业加征关税,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制造成本◆◆■,导致下业承担更高压力■★◆■◆,极大拖慢西方电动汽车的转型进程◆■◆,更会使自身的新能源行业发展“萎靡不振”。而且★★★■■◆,一旦美欧将新能源领域视为又一个“零和博弈”的战场,必将损害全球供应链稳定与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展,最终会破坏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共同努力。

  (作者分别系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

  近期,一些海外政客和媒体炒作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这种论调与基本事实和理论逻辑不符★■◆,完全站不住脚。[详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美西方在讨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时,积极主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而当中国企业在高科技绿色产业领域日渐崛起,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优质产能之时,又阻碍中国新能源产品的自由贸易。这种矛盾的做法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不符合自由贸易精神。中国出口的新能源产品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消费选择■★,更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活力的提升★◆◆。来自中国企业的良性公平竞争不仅能够降低产品价格,更能促进行业创新,相关企业可以从分享各方拥有的先进技术中获益。同时,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差异与互补关系,中国的规模优势使得中国成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新能源产能合作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在西方国家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出海感到不安之际★■◆,中国建在孟加拉国的光伏电站投入运营3年以来,为其实现减少碳排放超过5万吨,且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让各国企业充分享受中国大市场红利★◆。